著名诗人西川参加首届“深圳诗歌节”,谈诗歌界“怪现象”
“诗人别再丢人了”
最近因为参加首届“深圳诗歌节”,著名诗人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川来到了深圳。昨日,他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。
“别吓唬人,去吓唬不是人的人吧,他们需要被吓唬,就像他们需要被讨好。”当诗人西川在此次诗歌节的朗诵会上,朗诵出这个来自其作品《我藏着我的尾巴》的充满思辨性的句子时,现场响起了掌声。
与作品中的冷峻相比,西川本人要显得温和许多。可能是因为担任大学教授,他乐于与年轻人交流,讲话时总是娓娓道来,条理清晰。谈到当下诗歌界出现的一些“怪现象”时,他却忍不住提高了语调:“希望我们的诗人别再丢人了!”
写诗的忌讳是陈词滥调
《文化广场》:现在仍有不少人对诗歌带有一种敬畏心,他们爱读诗,也会尝试着写诗。但社会上也有很多人与诗歌保持着距离,甚至有些人会用一种嘲笑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,比如网络上就经常有人奚落“梨花体”和“羊羔体”。作为一位诗人,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?
西川:我觉得对诗人应该有一个要求,就是希望我们的诗人别再丢人了,丢死人了!你想出名,这是正常的,你想成就一番事业,我特别理解。但是做出一些特别初级的事,就非常丢人。每一次诗歌界出现这样的新闻,虽然不关我的事,但我都觉得非常丢人。
《文化广场》:你觉得什么样的诗才能真正称之为诗?现在有些人写些“口水话”也自称为诗。
西川:“口水话”也可以,唯一的忌讳是陈词滥调。你就算口水,说得让我觉得特别奇怪,或者惊讶,我觉得也行,但是不能陈词滥调。
《文化广场》:有人写诗完全是对情绪的倾诉,或者表达批判和愤怒。既有完全私人化的想法,也有特别有责任感,带着使命感去写诗的人。你是怎么看待写诗的心态?
西川:我们不要谈一个诗人的责任或使命感。作为诗人最基本的东西,就是你应该有所发现。对语言的发现,对意象的发现,对一种表达方式的发现,这对诗人来讲是基本的东西。只有在语言当中有所发现,你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被称为思维方式的东西,否则就是陈词滥调。从基本上说,在语言当中的探求甚至冒险,这是我对诗人的基本要求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才能考虑到改变思维方式的问题。只有改变了思维方式,这个国家才能进步。
发表诗歌的人应该自律
《文化广场》:现在一些诗歌写作者很喜欢参加诗人的圈子,也很热衷于发表作品,无论是在网站上还是文学期刊上发表都行。也有一些人默默地一个人写,一个人读,一个人收藏,甚至是完全私密的写作。您对这两种状态分别怎么看?
西川:我觉得诗人写东西发表这是特别正常的愿望,我对这个倒没有什么更多的看法。写东西不发表还藏起来的人我就不太了解了,因为他不发表我就完全不知道这个人。凡是写了东西要发表的人,我觉得他应该有一种自律,这种自律是指你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。诗人很大的一个毛病或者也是特点,就是缺乏客观性,就是“老子天下第一,老子最好”,这完全没有客观性。一个人应该培养出一种客观性。发表是正常的,但别弄出陈词滥调来。美也有美的陈词滥调,写个小月亮啊,写父亲母亲啊,本来是很好的题材,竟能给你写得特别没劲。
《文化广场》:你认为现在的诗歌写作者在创作上如何才能提升?
西川:一个创作者,他应该能够走出“小我”。对于一个“小我”和历史进程之间是什么关系,他应该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力量。任何人的写作都应该获得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只靠自己或只靠自己的才华是不够的。因为一般人年轻的时候,写作基本上是靠天生的才华,但是到了30多岁以后,这时候才华已经不够了。他必须使自己的才华同更广阔的生活结合在一起,和更广阔的文学传统结合在一起。这时候就不只是一个人在创作,而是一群人在创作。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转变的话,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。
“诗人别再丢人了”
最近因为参加首届“深圳诗歌节”,著名诗人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川来到了深圳。昨日,他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专访。
“别吓唬人,去吓唬不是人的人吧,他们需要被吓唬,就像他们需要被讨好。”当诗人西川在此次诗歌节的朗诵会上,朗诵出这个来自其作品《我藏着我的尾巴》的充满思辨性的句子时,现场响起了掌声。
与作品中的冷峻相比,西川本人要显得温和许多。可能是因为担任大学教授,他乐于与年轻人交流,讲话时总是娓娓道来,条理清晰。谈到当下诗歌界出现的一些“怪现象”时,他却忍不住提高了语调:“希望我们的诗人别再丢人了!”
写诗的忌讳是陈词滥调
《文化广场》:现在仍有不少人对诗歌带有一种敬畏心,他们爱读诗,也会尝试着写诗。但社会上也有很多人与诗歌保持着距离,甚至有些人会用一种嘲笑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,比如网络上就经常有人奚落“梨花体”和“羊羔体”。作为一位诗人,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?
西川:我觉得对诗人应该有一个要求,就是希望我们的诗人别再丢人了,丢死人了!你想出名,这是正常的,你想成就一番事业,我特别理解。但是做出一些特别初级的事,就非常丢人。每一次诗歌界出现这样的新闻,虽然不关我的事,但我都觉得非常丢人。
《文化广场》:你觉得什么样的诗才能真正称之为诗?现在有些人写些“口水话”也自称为诗。
西川:“口水话”也可以,唯一的忌讳是陈词滥调。你就算口水,说得让我觉得特别奇怪,或者惊讶,我觉得也行,但是不能陈词滥调。
《文化广场》:有人写诗完全是对情绪的倾诉,或者表达批判和愤怒。既有完全私人化的想法,也有特别有责任感,带着使命感去写诗的人。你是怎么看待写诗的心态?
西川:我们不要谈一个诗人的责任或使命感。作为诗人最基本的东西,就是你应该有所发现。对语言的发现,对意象的发现,对一种表达方式的发现,这对诗人来讲是基本的东西。只有在语言当中有所发现,你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被称为思维方式的东西,否则就是陈词滥调。从基本上说,在语言当中的探求甚至冒险,这是我对诗人的基本要求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才能考虑到改变思维方式的问题。只有改变了思维方式,这个国家才能进步。
发表诗歌的人应该自律
《文化广场》:现在一些诗歌写作者很喜欢参加诗人的圈子,也很热衷于发表作品,无论是在网站上还是文学期刊上发表都行。也有一些人默默地一个人写,一个人读,一个人收藏,甚至是完全私密的写作。您对这两种状态分别怎么看?
西川:我觉得诗人写东西发表这是特别正常的愿望,我对这个倒没有什么更多的看法。写东西不发表还藏起来的人我就不太了解了,因为他不发表我就完全不知道这个人。凡是写了东西要发表的人,我觉得他应该有一种自律,这种自律是指你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。诗人很大的一个毛病或者也是特点,就是缺乏客观性,就是“老子天下第一,老子最好”,这完全没有客观性。一个人应该培养出一种客观性。发表是正常的,但别弄出陈词滥调来。美也有美的陈词滥调,写个小月亮啊,写父亲母亲啊,本来是很好的题材,竟能给你写得特别没劲。
《文化广场》:你认为现在的诗歌写作者在创作上如何才能提升?
西川:一个创作者,他应该能够走出“小我”。对于一个“小我”和历史进程之间是什么关系,他应该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力量。任何人的写作都应该获得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只靠自己或只靠自己的才华是不够的。因为一般人年轻的时候,写作基本上是靠天生的才华,但是到了30多岁以后,这时候才华已经不够了。他必须使自己的才华同更广阔的生活结合在一起,和更广阔的文学传统结合在一起。这时候就不只是一个人在创作,而是一群人在创作。我觉得如果有这么一个转变的话,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。